三分漆,七分底:涂装附着力背后的“表面功夫”
时间:2025-11-07
核心观点概述: · 表面清洁度 是附着力的 “前提” 。如果表面不干净,其他所有努力都将徒劳。 · 表面粗糙度 是附着力的 “物理基础” 。它通过增加有效附着面积和机械互锁作用来极大地提升附着力。 · 底漆种类 是附着力的 “化学桥梁” 。它通过化学键合和物理特性,将涂层与基材牢固地连接起来。 三者相辅相成,缺一不可。一个成功的涂装体系必须在这三个方面都做到位。 1. 影响机理: · 屏障效应:污染物(如油污、灰尘)在基材和涂层之间形成一层弱界面层。涂层实际是附着在这层污染物上,而不是基材本身。这层污染物本身内聚力很弱,极易导致涂层剥落。 · 抑制反应:某些污染物(如可溶性盐分、水分)会阻碍底漆与基材发生有效的化学键合,甚至在涂层下继续引发腐蚀(如闪锈),导致涂层从内部被“顶起”。 · 润湿不良:油脂和污物会降低基材的表面能,使液态涂料无法充分铺展和渗透到基材表面的微孔中,导致接触不良,附着力下降。 2. 后果: · 附着力急剧下降,甚至为零。 · 涂层出现缩孔、鱼眼等缺陷。 · 涂层过早出现起泡、剥落。 · 即使短期内附着良好,长期耐久性也会大打折扣。 . . 3. 标准与处理: · 清洁度有国际标准(如ISO 8502系列)进行评估,包括可溶性盐分检测、灰尘等级、表面污染物等。 · 常见处理方法:溶剂清洗、碱液脱脂、高压水冲洗、蒸汽清洁等。 1. 影响机理: · 机械互锁:这是最主要的作用。液态涂料渗透到粗糙表面的“波谷”中,固化后像无数个“小锚钩”一样牢牢地抓住基材,这种机械锚固作用极大地增强了附着力。 · 增大有效表面积:一个绝对光滑的表面,其实际接触面积最小。粗糙化处理可以将有效表面积增加数倍甚至数十倍,为附着提供了更多的物理接触点。 2. 后果: · 粗糙度不足:附着力完全依赖分子间作用力(范德华力),附着力值较低,涂层容易整片剥离。 · 粗糙度适中:附着力达到最佳状态,机械互锁和化学键合共同作用。 · 粗糙度过大:峰顶处的涂层可能过薄,形成“点接触”,成为腐蚀的起始点;同时,波谷深处可能残留空气或气泡,导致覆盖不完全,同样影响防护性能。此外,会浪费涂料。 . 3. 标准与处理: · 粗糙度通常用 轮廓算术平均偏差(Ra) 来表示,单位是微米(µm)。不同涂层体系和服役环境对Ra有不同要求(例如,普通防腐漆要求30-75µm,重防腐要求75-100µm以上)。 · 常见处理方法:喷砂/抛丸(最有效)、机械打磨、酸洗蚀刻等。 综上所述,一个高性能、耐久性好的涂装体系,其成功的基石在于对表面清洁度、粗糙度和底漆选择这三要素的协同把控与精准优化。 .
